「我希望自己能夠更快樂一點。」我相信每人都都會有這樣的時刻。但我該做什麼才能更快樂呢?多馬‧孟蓀會長教導我們一項簡單且有效的公式,讓我們更快樂:

「莫忘感謝。這四字是快樂婚姻的最佳良藥、永續友誼的良方,也是個人幸福的模式。」(BYU Commencement address, Apr. 26, 2001).

所以我們什麼時候要「莫忘感謝」呢?

每天莫忘感謝我們愛的人。

我們可以在旅途的過程中,就開始表達感謝,而不是到了旅途終了才開始。

莫忘在一切事上感謝神──即便要感謝我們的考驗。

若我們在這些時刻中莫忘感謝,我們會看見感恩的祝福在我們的生活中茁壯。

 

最重要的是我們周遭的人

感謝使我們的心轉向神

我們都是忙碌的一群人,必須養家糊口、整理房子、有功課要做和每天都有上千個必須完成的屬世的事物。但是,我們可以從中記得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我們周遭的人。孟蓀會長教導:「我們常常把最值得我們感恩的人,視為理所當然,未加以珍惜重視,讓我們不要蹉跎時日,等到為時已晚才表達感激。」(「神聖的感恩之禮」,2010年10月總會大會)等到所愛之人過世後才去愛他們其實很容易,但如果我們現在就花時間這麼做,我們會獲得更多。讓我們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感謝他們。我們和他們的關係會因為時常表達感謝而增進。

有時我們會告訴自己,我們在旅程結束後或得到祝福時再來感謝──當我們終於結婚了、買房子了,或得到了一直想要的工作時再來感謝。但是,孟蓀會長教導:「不論境遇如何,只要我們願意停下片刻,沉思我們所擁有的各種祝福,每一個人都有許多事物值得感謝。」(神聖的感恩之禮))我們可以在人生的旅途中停下來感謝神。

摩爾門經中,先知李海被神吩咐要在耶路撒冷被毀滅前離開。他丟下了他的金銀財富、家人朋友、工作,和穩定的生活,帶著家人及糧食在曠野中旅行了三天。

在曠野紮營以後李海「造了一座石頭的祭壇,向主獻祭,並感謝主我們的神。」(尼腓一書2:7)

從世界的觀點看來,這不像是個值得感謝的時刻。他們身在曠野,幾乎不知道要去哪裡。他們拋下一切,未來模糊不清。而李海卻停下來感謝神。他知道神帶領他們到這裡,也知道神參與了一切。雖然這趟旅程可能很艱辛,但好事會來臨,這是他當時值得感謝的事。

不論你是否身處人生旅程何處,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又或者是耳機中放出你最喜歡的歌,我們都可以學習李海的榜樣──停下來感謝神和祂對我們的仁慈,和祂為我們生活帶來的指引。

每個人都曾有過難以表達感恩的時刻。家人過世、離婚、天災、慢性疾病,和讓我們心碎、疲憊,和一切狀況讓人無法表達感謝的情緒。但是迪特‧鄔希鐸會長教導,在如此的時刻中,感謝可以提升我們的靈魂,並擴展我們的視野。他說:

「無論任何情況,我們都可以選擇心懷感恩。…

在困頓的時候心懷感恩並非意謂著要因這樣的景況而欣喜,而是意謂著要超越眼前的困難,透過信心之眼向前看。…

真正的感恩是希望見證的表現。這樣的感恩源自於承認我們不見得能明白生命中為何有種種考驗,但我們相信,總有一天我們會了解。」(「在任何情況下都心懷感恩」2014年4月總會大會)

 

感謝可以幫助我們通過考驗

感謝使我們的心轉向神

在艱困的情況下表達感謝不會讓困難消失。也不是說如果能夠「更加感謝」,我們的意志力就會幫助我們度過難關,或是就能不再感到哀傷或心理疾病得到痊癒。感謝讓我們依靠基督。透過表達感謝,我們「知道自己信賴的是誰」(尼腓二書4:19)而且知道透過耶穌的恩典和大能,我們才能通過考驗,而祂也能讓我們在最艱困的經驗中,讓我們獲得最美麗的成長。在這些時刻中的感謝是對祂的信心和希望的表徵。這給我們力量以基督的方式在考驗中持守。

「莫忘感謝」是一件我們都必須練習的事,若我們「每天生活在感恩中」(阿爾瑪書34:38)神會幫助我們的不完美。鄔希鐸會長教導:

「對天父懷著感恩之心會擴大我們的悟性,讓我們看得更清楚。這會帶來謙卑的心,讓我們能懷著同理心來看待人類同胞和神所造的萬物。感恩是一切基督般品格的催化劑!」(「在任何情況下都心懷感恩」)

有著更開闊的視野、更清晰的眼界,和憐憫之心,天堂的門被打開,神的愛的感受存在我們心中。當我們對基督有希望,我們就能在考驗中獲得力量。莫忘感謝神為我們帶來的一切,使我們更接近我們愛的人,也讓我們變得更像救主。

 

原始文章由LDS.org Blog Staff所寫,在lds.org/blog張貼,標題為《Think to Thank

The following two tabs change content below.

發文者

我們是More Good Foundation,我們希望與所有人分享耶穌基督的福音,並且分享關於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事情與教會成員的故事與分享。我們的網站與「摩爾門(教)」有關,是為了讓不認識本教會的人透過這個名詞找到我們的網站,學習關於「摩爾門教」正確的資訊。

Latest posts by 發文者 (see all)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