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曾受害於別人的惡意錯待,我們也曾想要報復。但希望這都是童年時的回憶,長大了也該放手過去。
但有時說的比做的容易。有時候我們受的傷害太深,我們也想要那些傷害我們的人和我們一樣受苦。我們想要看到他們受到懲罰,甚至看到報應發生在我們的敵人身上。我們將這邪惡的渴望合理化,把如此不友善的想法視為公平。
無數的故事、書籍,和電影中都出現過一個遭遇悲難男孩(或任何人),終於找到殺害他親人的兇手,完成這個讓人滿意的報仇。在這之後我們才會覺得受害的人得以瞑目。
但問題是:現實生活並非如此。
研究證明怎麼說?
1960年代時心理學家就已研究證明,報復並不會讓人感覺好過一點。因為報復只會增強憤怒。當我們反覆地活在不公正之中,這些錯誤會逐漸地被放大。我們不停地揭開傷疤,直到傷口發炎擴及全身。
專家也注意到,尋求報復也開啟了惡性循環。因為被報仇的那個人不會覺得這是公平的──因為你的懲罰太超過了,你的報復比他們犯的錯誤還更大。現在他們需要反過來再做些什麼來達成公義。這樣的循環一直地持續直到像甘地說的:「以眼還眼只會讓全世界的人都失明。」
心理學家也發現當犯罪者的死並不會讓人感覺好一點。受害者家屬只會和以前一樣悲痛煩擾。當他們越被報復侵蝕,他們感覺更糟。他們也許會說:「他活該得到報應!」,但他們卻不會說自己得到了平安和滿足。當他們獨自一人時,他們還是會感到痛苦。他們仍舊會哭泣。因為報復是沒有用的。咒死他人或讓別人痛苦只會讓你變得和你的敵人一樣。這並不會為你的內心深處帶來快樂和滿足。
這樣不成熟的想法可能會讓你認為報復不僅凸顯你的榮譽,也向世界宣告你並不好惹。以此警告別人「若想玩火就得玉石俱焚」。但這樣強烈、多疑,隨時就可以和人起衝突的想法並不會帶來深層、永久的快樂。
Judith Orloff M.D的新書寬恕的力量:為何報復無效中說到:「寬恕是對因某些錯誤想懲罰別人或自己的渴望展現慈悲的行為。」雖然憤怒的感受是正常的,但「報復讓你成為最糟糕的自己,報復讓你成為我們厭惡的人。另外,研究顯示,報復對身體有害,不僅增加壓力,還損害免疫力。當然,如果有人拿棍子打你,你會有想打回去的衝動──這就是戰爭的來源。身為人類,且為了獲得個人的成長,我們必須抗拒這可預見的復仇的渴望,並以正面的方式尋求平反。這不代表你是個好欺負的人;你只是拒絕以毀滅性的方式行動,你無法從中獲得平安。就像孔子說的:「三思而後行。」
所以我們只能吃悶虧嗎?
這也不代表我們要安於不健康的關係,或讓吸毒的親戚把錢榨光。我們也需要保護自己。但在我們必須在心裡效法基督的訓誡,如果有人打你右臉,就把左臉也給他打。我們可以試著理解對方內心深處的傷痛或悲慘的童年造就他們今日的模樣。憐憫在許多時候都能取代怨恨。
如果我們找不到寬恕的那條路,我們其實就是讓邪惡的人繼續荼毒我們的生活。就像亨利‧艾寧會長說的一樣:「我們必須寬恕他人才能得到寬恕。若我們總是等待別人先悔改再寬恕並悔改,我們就是允許他們延遲從今以後的快樂。」
如果我們選擇那條好的道路,我們可以將精力轉向正向成長,讓我們的生命充滿會帶來快樂的事物。這不容易,就像許多困難的事情一樣,最後終是值得的。我們可以不再屈身於受害的痛苦,我們可以退身於不公義。我們可以拒絕悲劇到來。
沒有比我們的早期先驅者所帶來的正向成果還更偉大的了。他們橫跨美國,並從荒蕪建立起整個文明。他們並沒有回到密蘇里或任何地方尋求報復。他們繼續向前邁進。沒有任何一群人能如此做到;其他人停滯不前,在科學、醫學、藝術,和創新中毫無貢獻──因為他們完全專注於平反過去的不公義。
路加福音第六章中基督教導我們,若有人打你左臉,把右臉也轉過去給他打,要慈悲。祂說:「只是我告訴你們這聽道的人、你們的仇敵要愛他、恨你們的要待他好。咒詛你們的要為他祝福、凌辱你們的要為他禱告。」(路加福音6:27-28)
基督知道報復並非解答。祂不會說:「讓他們嚐嚐苦頭,為他們自己付出代價。」祂告訴我們,要為這些人祈禱。馬克吐溫說:「你不能作假祈禱。」如果你真心想為別人祈禱,你就必須真心為他們祈禱。
也許有一天會電影會演到劇中的英雄終於發覺他的勝利帶來的空洞。我希望他會打破四面牆,然後轉向攝影機說:「請勿在家中模仿。」
原始文章由Joni Hilton所寫,在ldsmag.com張貼,標題為《Forgive or Get Even?》
發文者
Latest posts by 發文者 (see all)
- 成為快樂夫妻的秘訣 - 2020年 8 月 30日
- 7個用手機做傳道事工的方法 - 2020年 7 月 29日
- 後期聖徒不獨佔真理 - 2020年 3 月 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