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基督的雙手

聖經裡反復提到耶和華的手。這通常是用做比喻,表示神與人的交流。神與人的交流有時會因為人類的罪而被描述為懲罰,而有些時候則因人們勇敢行為而表示安慰或酬賞。

 

聽聽先知的話語:

你們不知道自己在神的手中嗎?你們不知道他有一切大能,在他偉大的命令下,大地要好像書卷被捲起來嗎?(摩爾門書5:23)

 

手是人體帶有象徵意義的部分之一。希伯來語中的「yad」,最常見的表示「手」的詞,也被用來比喻權力、力量和威力(見威廉·威爾遜的《九月詞彙研究》1978年,第205頁)。因此,手就象徵著權力和力量(威廉·克雷格·茲維克,「主,你的神,將會牽著你的手」,2003年11月,第34-36頁)。

 

這裡引用的經文是從《摩爾門經》裡來的,這本書裡也經常引用「耶和華的手」這個短語。聖經表明,這也適用於每一個人:

因耶和華我神的手幫助我,我就得以堅強。(以斯拉記7:28)

 

茲維克長老繼續解釋類比:

想想約翰描述復活的、榮耀的救主的詞彙:「我一看見他,… 他用右手按著我,說:『不要害怕,…我是那存活的;我曾死過,現在又活了,直到永永遠遠』」(啟示錄1:17-18)。在神的手中就意味著我們不僅沐浴在祂無微不至的關懷中,而且受祂無比權力的保護和護佑。

 

耶和華的手貫穿經文的始終。祂神聖的幫助一再得到證實,祂強而有力的手創造了世間萬物。這雙手又如此溫柔,溫柔至祝福嬰幼兒。摩爾門教徒(正式名稱為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相信一位親力親為、投入感情的上帝。儘管現在有些人認為上帝自救主在世的時代起就已經離開了祂的兒女,但是摩爾門教徒卻相信上帝仍然愛我們、關照我們,並在祂的兒女準備迎接救主的第二次來臨時積極地投入他們的生活中。

 

神與祂兒女的關係在我們出生以前很久就已經開始了。早在我們出生以前,我們就是神靈體的孩子,祂創造了我們的靈魂,使我們和祂住在一起,培養一種互愛的關係。祂那時候親自投入到我們的生活中,而且從未離開過祂的兒女們。因為祂是我們靈的父親。祂愛我們就如任何父母關愛自己的孩子。任何好父親都不會遺棄他們的孩子。耶穌基督成為我們的救主並且承諾會保護我們,並幫助我們戰勝人生的一切考驗。

 

茲維克長老向我們保證:

我們都必須記住我們是神的兒女;祂非常愛我們。如果我們真正明白我們是誰,我們就會擁有永不枯竭的希望和安慰。如果不把我們的手放進主的手中,我們就永遠無法走完「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希伯來書12:1)

 

主的手幾年前,我們唯一的女兒決定參加馬拉松比賽。她和她的一些朋友拼命訓練並努力工作。馬拉松比賽是很困難的事,她曾經好多次想放棄。但是,她每次都傾注精力于一步,終於堅持下來了。當她就要跑到一半時,她聽到身後有人大聲叫:「你左邊有位盲人。」她把頭轉向左邊,看見那個盲人牽著另一個人的手,超過了她。他們兩個人都參加比賽,當他們從她身邊經過的時候,她看見那個盲人緊緊地抓著他朋友的手。

 

克服了她身體上的痛,看著兩個手牽著手的人,她得到鼓舞。明眼的人受到其盲人朋友的鼓動;反過來,盲人又因被朋友牽著而依賴朋友。我們的女兒明白,那個盲人如果沒有他朋友的幫助,永遠不可能一個人跑完馬拉松。她受到了那位盲人對他朋友的信賴,以及他朋友對那位盲人全身心的愛的激勵。

 

同樣的,救主向他所有的孩子伸出祂的手,所以我們不必獨自跑完人生之路。「至於我們之中有些偶爾會動搖和跌倒的人,祂總在那裡幫助我們站穩並給我們力量」(信任耶穌,43)。只要我們不懈地朝著終點線衝擊,祂就一定會在那裡等候拯救我們;為了這一切, 祂犧牲了祂的生命。

 

想想祂手上的傷痕,祂那雙飽受折磨的手,還有肉體的犧牲,都給了我們更大的力量並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是受傷的基督在我們處於困境中時帶領我們;是祂在我們需要呼吸新鮮空氣,需要指引時,需要勇氣繼續前進時鼓勵我們打起精神。

 

如果我們遵守神的誡命並和祂肩並肩地行在祂的道上,我們就會滿懷信心地向前行,且永不會感到孤單。信任祂給我們永恆生命的許諾,並讓平安和希望得到昇華。當我們把這位平安之上帝和祂那完美且無以取代的愛聯繫起來時,我們就能理解神的承諾的真實性:

因為我耶和華你的神必攙扶你的右手,對你說:不要害怕!我必幫助你。(以賽亞書41:13)

效法耶穌基督的榜樣

在我們行在救主為我們描述的路上的時候,耶和華的手總是伸向我們,準備時刻幫助我們,引領我們並給我們信心。只要我們努力做正確的事並做出明智的選擇,那就是一雙我們永遠不用害怕的手。透過研讀經文,常常禱告,努力培養和建立我們與神的關係,我們就會在人生的每一個關口,每一件事上把我們的手放在那裡。我為耶穌基督,我們的救世主和活著的救主做見證。我見證祂活著並向我們伸出慈愛的手,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The following two tabs change content below.

Guest Author

Latest posts by Guest Author (see all)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