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就對知識、科學還有物質這類的事物相當有天份,至少我這麼認為。我特別喜愛大自然、生物、電腦、科技、天文學化學,和地理這類的東西。

 

我現在仍舊對這些東西感興趣,但是我的興趣在其他事物上也萌芽了。我發現我也喜歡歷史、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和更多其他的事物。

 

我以前認為情緒對於人類來說是負擔。個人感受只會讓我們的思考更複雜,而且有礙我們做決策。

 

儘管如此,我的家庭教導我要跟隨聖靈,而且我應該要透過我的感受和情緒來跟隨聖靈。我被教導應該要「在心中仔細思量」,然後根據我的「感受」做出最後決定。

 

童年的情緒探索

聖職幫助男性 管理情緒

聆聽和辨別正面情緒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從來都沒有人告訴我應該如何面對負面情緒,像是:無聊、孤單、憤怒、恐懼、壓力、疲累和難過。我被教導要研讀經文、去教會、和我的父母聊聊以及幫助別人。這些都是好事,但是這些建議不太完整,我自己還是常常無法分辨出這些情緒。

 

看過皮克斯的電影「腦筋急轉彎」的人就會知道,像電影的主角一樣,有時我覺得我必須要時常保持開心正面。這對我來說很容易,陌生人或我父母的朋友們常常稱讚我總是把微笑掛在嘴邊。對於我可以控制好自己情緒這件事,我天真的感到一股自信,並且我也越來越看低那些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或是對於那些無法排解負面情緒的人感到幸災樂禍。

 

我記得有天晚上,我的弟弟告訴我:「你讓我很生氣」,我告訴他:「不,我無法讓你做任何事。如果你很生氣,那是因為你想要生氣。」然後他更生我的氣了,而我覺得自己好天才,因為不是我讓他生氣的,而且我也不會因此發怒。

 

史蒂芬,真的很對不起。

 

情緒與行為

我那天晚上說的話有些道理,但我的行為並沒有任何的幫助。我雖然沒有逼迫他生氣,但我的確造成了他的憤怒,而且有很大的原因在於我。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這樣。我們的行為會影響別人的感受。無論是正面或負面的情緒都是如此。我們可以幫助別人有好的感覺或難過的感覺。雖然我們無法逼迫他們有這些情緒,但我們絕對可以幫助他們更容易用有建設性的方式來面對這些情緒。因為我的情緒,我必須對我的行為負責,但我也學會了別人對我是有影響的,我也必須學習如何面對別人對我的影響。

 

情緒是相當具有價值的工具。情緒是我們內在的火焰,把我們推向我們所選擇(或不是我們所選擇!)的方向。情緒是我們腦中廣泛的反應,會被過去囤積的記憶、想法或行為所引發,這也會喚醒了平時我們的頭腦在思考過程中沒有使用到的部分。

 

我們的意識就像是方向盤,情緒就像是引擎。我們的頭腦在幕後做了很多我們沒有察覺到的思考行為。我們的頭腦早在我們知道、早在我們的意識察覺到到以前就已經在計算演繹而且做出抉擇。在過去一小時、今天早上,或上個禮拜遭遇到的事,都會以情緒的方式不自覺地在腦中形成。這些影響都相當持久且具說服力。

 

我自己經歷了許多困難的事才學到這些。有一段時間我非常非常的孤單,而且我的世界感覺就要毀滅,而我也想終結我的世界。我去看了醫生,也找到一個互助團體,我依賴祈禱和自己的安靜時刻將所有事情想通。我的家人在400英哩以外的地方,我的手機是那些在乎我的人可以找得到我的生命線。(延伸閱讀:處理焦慮及憂鬱──給後期聖徒的六個建議

 

他們幫了我很大的忙。他們用心看待摩賽亞書18:8-10的教導,那些耶穌基督的教導合一的人應當「與哀者同哀」「安慰需要安慰的人」。或像保羅教導的:「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馬書12:15)

 

同情 vs 憐憫

發揮彼此相愛的精神

我從家人和幾個好友,甚至是專業人士和陌生人那裏得到的憐憫啟發了我。我曾經被教導過憐憫,但我從來都沒有真正了解。我們現在的社會中,「憐憫」已經變成負面的詞,而且被「同情」取代。

 

同情就是「我為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感到難過」,憐憫則是「我可能不知道你發生什麼事了,但我懂你的感受。」同情比較傾向於自私,自憐,感情上的操縱(如果別人覺得我很可憐,他們會幫我做任何事),而憐憫則是適當的對情緒負責,且有類似情緒的人們可以相互分享並且從中感到合一。

 

這讓我想到摩西書7:18中對「錫安」的解釋:「主​稱​祂​的​人民​為​​錫安,​因為​他們​​一心​一意,​且​住​在​正義​中;​他們​當中​沒有​窮人。」

 

只有透過與喜樂的人同樂,與哀哭的人同哭才能建立錫安。想想這會是什麼樣子。如果我的鄰人享受他的人生、工作和社會地位的成功,我不但不會忌妒他,我還會為他感到興奮!

 

如果我的朋友搞壞了身體健康,我不會告訴自己:「他漫不經心又愛讓自己處於高風險的生活中,活該!」我會在他身邊幫助他度過這一切。如果他真的因為自己錯誤的選擇而失去了什麼,他一定能藉著別人的憐憫找到支持和平安。當我們感到支持和平安,我們可以更清楚地思考。

 

神教導我們要培養憐憫心

便雅憫王的教訓中說到:

「你們​也​會​​幫助​那些​需要​你們​幫助​的​人……你們​或許​會​​說:​那​人​自作自受;​所以​我​要​停住​我​的​手,​不​把​我​的​食物​給​他,​也​不​把​我​的​財物​給​他,​使​他​不致​受苦,​因為​他​的​懲罰​是​公平​的──但是​我​告訴​你們:​世人​啊,​凡​這麼​做​的​就​極​需​悔改。」(摩賽亞書4:16-18

 

我們需要知道別人的感受才能知道該如何幫助他們,若不知道他們的感受,我們便無法幫忙。當我們知道他們的感受時,我們的心思與意念會合一。我們會成為不同背景、恩賜、經驗的個體,但卻有著共同目標,我們可以讓自己更融入並提升這個群體。

 

所以這跟男性和聖職有什麼關聯?身為男性,不論是在生理構造、文化、成長過程,和同儕的壓力都使我們不再表達自己的情緒。當我們停止表達情緒時,我們就會無法辨別出情緒。當我們無法辨別出我們的情緒,我們便無法適當處理我們壓抑的情緒,我們會讓情緒牽著走,使情緒無人看管。

 

如果等到情緒爆發出來時才處理,情緒已經主導了很長一段時間了。有時這樣的情緒會以暴怒、挫敗或情緒失控的方式出現,也可能會變成無效率的打發時間、習癮、遠離人群、遠離愛我們的人,或罪惡。

 

我和我的妻子和其他家庭成員很努力地教導我兒子如何辨別自己的情緒。他參加了有關辨別情緒的夏令營。所有參加的人都是男生。他們透過活動和功課幫助他們辨別和描述情緒,並學習每個情緒的功用。我覺得這是有幫助的。當他看到什麼可怕的事,然後想要隱藏他的感受讓自己看起來很勇敢時,我們會討論這個話題。「你看到的東西是很可怕。這沒關係,而且你必須知道你可以感覺到可怕,否則你的頭腦就不會再告訴你這是可怕的,然後你的頭腦就會在你不知道的情況下處理這些情緒。」他若想要主導他的身體,他就得先分辨出他自己的感受。

 

大部分的男性和情緒之間是沒有連結的,許多女性也是一樣,但男性比較普遍。也許這是人類都有的問題,但男性大部分是這樣的。也許這是生命中已經設計好的挑戰,慈愛的神給予我們的救恩計畫幫助我們學習成長。

 

聖職與憐憫心

教會和聖職是幫助我們克服這個挑戰相當有用的工具。教會和聖職幫助我們跳脫我們的世界,進入別人的心裡,讓我們不只是為我們的妻子和孩子服務,還可以為鄰居、支會成員、甚至是陌生人服務。也讓我們傾聽他人、更認識他人、為他們服務、有時也可以教導他們,最主要是找到可以幫忙他們的方法。這也鼓勵我們更懂得給予,花時間精力去愛別人,為他人服務不求回報。

 

對那些宣稱光大聖職是自私的表現的人(因為光大聖職與個人的永生和救恩有關)我想說,地獄之火和懲罰的威脅從來都不會激勵人們去做家庭探訪。那些定期忠信地做家庭探訪的人並不自私,他們這麼做完全出自於愛。與家庭探訪相比,永生與我們的距離太遠,家庭探訪只是小事一樁,不會構成激勵人們的動力。

 

沒有複雜的情緒,讓心智獨自發展也許是件好事,但這是不可能的。情緒和人類的心智緊緊相連。如果傷心、恐懼、憤怒存在我們的淺意識中,我們的心智會傾向於厭世和猜疑。當我們專注於愛和喜樂,我們更能注意到希望、和諧與感謝。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混合了正面和負面的情緒。

 

有沒有聽過一個關於我們的心裡住了兩隻狼的故事?一隻狼心裡充滿恐懼和懷疑,另一隻則是滿懷希望和愛。哪隻狼會勝出呢?我們餵養的那隻。我們大部分的人兩隻都會餵養。

 

沒有任何一邊被蒙蔽了真理,但我們的情緒會啟發我們的思想,於是思想促成行動,這些行動反映了我們心裡的世界的真理。無論我們專注的方向是真理還是現實,都決定了我們的方向。

 

我記得有一次在公園裡有許多人在滑雪橇。在一個斜坡底下有個深埋地面的招牌,許多人都會滑雪經過那裏。有兩個小男孩滑下這個斜坡,控制雪橇方向的男孩目不轉睛地盯著招牌,然後在眾人的目光下不自覺地朝那方向滑去。

 

想想如果我們的頭腦專注在一位無條件愛我們的完美的神身上,我們的心智、情緒和行動會變得如何?聖職讓我們為人服務,每週的聖餐都將帶領我們望向慈悲的救主。你覺得我們的情緒,心智和行動會漸漸地與我們的思考變得一致嗎?那是當然的。

 

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有些人不相信救主的存在,但充滿希望地期盼救主,也會改變他們的生命。

 

我知道救主存在,就算在我沒有望向祂的時刻,祂還是無法否認地改變了我的生命。

 

原始文章由Christian Lassen寫,發表於mormonhub.com,原文標題為《The Priesthood Helps Men Connect with Their Emotions》。

The following two tabs change content below.
哈囉我是Veronica!我生長於充滿熱情的南台灣,現在嫁紐西蘭人隨紐西蘭人的住在美麗的南半球,是個三個孩子的年輕媽。我相信只要用心追求,每一個人都可以知道神的存在並認識神。知道全宇宙有個神在運行改變了我對生活的方式及思維。我熱愛耶穌基督的福音,我也相信透過這個福音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擁有真正的快樂。

Latest posts by Veronica Wu Strong (see all)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